我有時會神隱在一旁,微笑地、若有似無的注視著我的孩子,觀察他們讀書時的模樣,雖然他們讀書時總是蠻專心的,一旦發現有人正偷偷地看著他,絕大多時候,他還是會顯露出不悅的表情,因此,有時我會裝作若無其事,實際上我是觀察著他們。
我尤其喜歡默默看著大兒子閱讀,從小,他的閱讀模式常常能啟動旁人的閱讀衝動,好似有ㄧ個能引誘他人去拿一本書也來看看的魅力,因為當他閱讀時,他本身就散發著因為讀書而帶來的喜悅豐沛與戲劇張力。
年記非常非常小的時候,我們習慣在睡前唸一點書給他聽,後來他漸漸喜歡上各式各樣會唸書的audio book, 每天聽、不停的聽,聽得癡迷 入戲時,連唸書的語調表情,發音的準確度與精確度,幾乎與 audio book 不相上下,這時期,他倒變成了專門唸書給爸爸媽媽聽的小書童。
小學開始,某一個時期,他偏執著某一位作者;每每長大一些些,他又崇尚執著著另一種寫作的形式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他不曾在童書的書海中迷失,如果設法把他野放在一整座的書本叢林中,我非常確信,他能迅速而正確地擒到那一本他當下最想要的那一本書。
在他11歲前,我們曾經彼此爭執,對於珍愛的書,到底值不值得在書本上作記號、寫下觀感心得等等,甚至大膽用力寫下任何值得是紀錄的點滴,兒子非常反對這樣的做法,他說,書是視覺享受的一部份,所以要乾乾淨淨整整齊齊,老實說,他這樣的堅持有時很沒說服力,因為他本身有時便過於隨性。但我不一樣,我的第一本書一定是手稿一大堆,因為,那裡有我的感動,那裡有我當下的直覺,寫多了,有時候更有讀下去的毅力與決心,因此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我都是以書寫作為閱讀的妝點。
書有時像一道強光,讀到對了的地方,就像一道光射進心坎裡,我記得當年第一次完整看完了「海水正藍」時,心中悸動久久不散,經過了多年的刁鑽著墨,我閱讀的書籍類型已經大相径庭,但每當有人無意見提起這本書書中任何枝微末節的細小之處,那種遙遠卻熟悉的洶湧澎湃立刻穿心而過。
11歲開始,這小子開始會自動地在讀書時帶2隻筆,一只是寫字的黑色簽字筆、一只是用來畫記號的螢光筆,雖然他從未正面向媽媽證明,這真的是一種增加閱讀記憶的好方法,但看到他這麼做,我心裡確實是暗暗自喜著,並確信這將會為他的讀書帶來另一種提升。
小時候,總以為讀書就是單純的讀書,讀學校老師教的書、讀考試要考的書、讀升學筆試該讀的書,林林總總的書海,沒有一樣是發自內心衝動想讀的書,也沒有哪一本書是看過之後還能牢牢記住的,書與我之間只不過是一個需要與義務的關係,因此對於孩子能夠深耕閱讀這件事,身為媽媽的我十分欣慰,我也常常這樣祝福我的孩子,祝福每一本書的智慧,如同一種烙印痕跡,狠狠地刻畫在他們的生命中,帶給他們這一生中最美、最無形的祝福。
也許,在他們人生遭逢失落時,某一段文章會在當時開放出一朵一朵細小光輝,微微地閃動著,書中的智慧,將成為支柱他們渡越任何一種不安的最大安慰。